说起大同,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

  云冈石窟。

  

  众所周知的是:云冈石窟在大同;可是鲜为人知的是:为什么云冈石窟要选址在大同?

  ● ● ●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先了解一下石窟是什么。

  看到石窟里那么多尊大佛,机智的人都不难猜出:

  石窟明显跟佛教有关嘛!

  

  其实,石窟是印度佛教的产物,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石窟之所以叫石窟,一定是要开凿在山石、崖壁之间的。它最初的目的是供僧侣们修行,与一般寺院其实没有多大区别。

  ● ● ●

  其次,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佛教要把修行之地选在石崖壁间上。

  一是因为印度各种教派历来奉行个人修行的传统,但是印度气候炎热,酷暑难度,而石窟冬暖夏凉,所以随着佛教的传播,修造石窟寺流行开来。

  

  

  二是佛家讲究“清净之地”,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修行地,必须是安静的、远离城市喧嚣的。有了安静的环境,修行者才能进行禅思,所以远离城市喧嚣的幽静山林、水边崖际是符合禅修需要的。

  

  三是佛教认为神灵都住在山上,因此“开窟于山,修行于窟”就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

  云冈石窟所在地——武周山远离城市喧嚣、幽静,有山林、河川,符合佛教徒修禅及僧俗信徒拜佛以修功德的特定环境要求。

  ● ● ●

  第三,云冈石窟的选址和建造一定要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所以我们在分析云冈石窟的选址时,不得不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当时的首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而且北魏皇帝笃信佛教,极力推崇佛教,所以不得不说北魏皇室的支持和赞助与云冈石窟的开凿有直接关系。

  

  武周山与都城平城距离不远,只有十几公里;因为得天独厚的天然美景、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在北魏时期被奉为“神山”。明元帝拓跋嗣多次来武周山祈祷,并封武周山为“常祀之地”,而且自明元帝以来,北魏皇帝曾七次到武周山祈雨、拜佛、遥祭祖宗。皇帝的偏爱让武周山很快成为京都佛教圣地。因此云冈石窟的开凿也理所当然地选在了武周山。

  ● ● ●

  第四,地质因素对石窟开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不是所有的石头都适合开凿石窟,所以说石窟的石质也是很有讲究的。

  武周山的地质构造基本属于砂岩。砂岩的岩性变化不大,具有整体岩石的硬度,易于雕刻、开凿。

  大家对砂岩的感觉可能有点抽象,其实砂岩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石材,还有人认为,“人能想到的,它都可用到”。它高贵典雅的气质、天然环保的特性成就建筑史上的朵朵奇葩。数百年前用砂岩装饰而成的罗浮宫,英伦皇宫、美国国会大厦、哈佛大学、巴黎圣母院等至今仍风韵犹存,精典永在。

  

  根据优越的地质条件,石窟雕刻大师巧妙地利用这里砂岩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精心安排了窟室布局和雕像选形。凡是岩石坚固的地方,则精雕主件;凡是岩石较为疏松的地方,则雕以支、撑、坐、台等次要部件。

  在石窟的选址中,朝向也很受重视。根据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最好是南向和东向。云冈石窟朝南,石窟前地面开阔,目及远山,条件得天独厚。

  ● ● ●

  第五,石窟的选址还与中国传统风水学的选址理念相吻合。

  佛教传入中国,在带来异域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原本土文化,体现在佛教建筑上就是形成了具有中原本土文化的造像风格和建筑风格。

  

  对于佛寺庙宇这么重要的地方,自然要选择所谓的“风水宝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云冈石窟开凿于武周川峡谷北岸,武周川处于北方的武周山和南方的南山之间,使得云冈石窟北倚山崖,下临森深川,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符合了传统风水学“藏风得水”的原则。

  综上,云冈石窟的选址与建造,是当时都城的位置、北魏的兴佛政策、传统风水学、佛教修行以及自身的优越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说统治者崇尚佛教、修建石窟可能是出于自身统治考虑,但是不可否认,作为一座魏晋南北朝大融合时代的实物遗存,云冈石窟不仅仅是民族融合和文明融合的结晶,而且是那个大融合历史的艺术象征和永恒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