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出的纪录片《消失的王国——古滇国》,让古滇国这一神秘的古国走入了更多人的视线。

  而古滇国的国都在晋城,在云南,很少有一个城镇的历史如晋城这么奇特而沧桑。

  从古滇国的国都到益州郡的郡治,到晋宁州州府,到晋宁县县城,再到今日的晋城镇,它在历史烽烟中不断演化,却在前进的时代中被悄然遗忘。

  直到晋城石寨山出土了“滇王之印”,从而定论了古滇国的存在。

  今天,当昆明地区的古城镇在逐步消失时,晋城镇依然还保留着一部分古建筑,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一种宁静安详。

  近日公布的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规划里,晋城古镇上、下西街就是被划定的3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将有助于保护好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名城保护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本报记者谭江华文刘筱庆实习生林丽丽摄

  被现代建筑包围的晋城老街

晋城古镇 弹指千年的风云

老房子

石刻

关圣宫的雕龙

关圣宫门上的雕花

  从秦汉一直到唐以前,晋城一直是中央政府统治滇中地区的重要据点之一。隋唐以后,由于南诏、大理国的崛起,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移,云南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密切,晋城在滇池地区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成为滇中一普通城镇。

  曾经在明代的筑砖城,东南西北建瓮城和龙翔、南熏、凤翥、拱城四道城门,在以后的数百年间或修或毁。

  尽管如此,昆明本土学者庄国祥却是十分痴迷晋城古镇的遗韵古风,在他眼里,这是昆明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井之城

  如果不走进这个小镇,你不会发现镇里还有一个明清古建筑风格的老城。它就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规划里提到的3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晋城古镇上、下西街。

  早在2003年,晋城在媒体报道中仍保留着的明清两代城,布局约占地60余万平方米。由老城的上西街下西街、官井街等8条街道组成田字形附以数十条小巷的格局,据说自明万历年间保留至今。街巷间保留着的民居院落,多为“干栏式”、“一颗印”、“一把伞”结构,采用“三间四耳”及“两间两耳”四合院布局。

  关于民居的历史,晋宁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周忠全说,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最早只到清代,多数为民国建筑。

  “今天已经没有八条街道了,大概还有5条街道都有老房子,但老房子保存较为完整的也就上、下西街了。”上世纪90年代,庄国祥无意中发现了这里,从此被深深吸引,20多年来,他30多次往返于晋城与昆明之间。最近这几年,每次来的最大发现就是老房子来一次比一次更少。

  两年多前,忧心的庄国祥开始找昆明市规划局反映这个问题,一直未有回应。这次,上、下西街划为历史文化街区这个消息虽然迟了点,但他是欣喜的,“对于现有街区的保护十分重要”。

  从上东街入口,越往里走,越宁静,晋城镇现代化的喧嚣氛围,全被这些老房子挡在了门外。这里没有人来人往,老人们坐在门前,跟人唠嗑。向院子里面走去,主人们都在忙着洗菜做饭。

  我们发现,古镇几乎所有的民宅里,都有一口古水井,当地人称“私井”。这井不是挖在四合院的天井内,而是设在厨房的灶边,很便于汲水取用。也有的凿之后院,用于浇灌菜园,不过数量终归远不如把井打在天井里的多。

  与私井相映成趣的是宅外街边也散布着一些水井,称为“官井”,官井街因此得名。官井的位置都在户外,分布于公共活动场所等地,其首要功能是用于汲水。官井街中段68号井,井沿为红砂石,经岁月打磨,古旧美观。从井沿石栏光泽及绳磨凹痕来看,应为百年以上老井,至今仍在使用。

  然而,这些古井无一例外都有与外地不同的特点。一是井口小,仅有20厘米左右;二是井栏两侧都有一个对称的小孔。据当地老人解释,井口小是为了防止有人投井寻短见,井栏两侧的小孔是为了加井盖上锁防备盗贼歹人投毒!

  晋城水井数量之多,为滇中所罕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晋城及其周边村落所发现的水井,总数不下1000口,属于云南今天仍然保留下来的规模最大的古井群落。

  晋城是一座井之城。晋城水井星罗棋布,且大多为古井。据了解,此为晋城之一大特色,也是凸显晋城本土特色的一大标志性符号。

  民居里的历史

  2003年,瑞士苏黎世市文物保护局专家们来到晋城镇,引发了媒体的关注。当年报道上说,晋城镇因古城悠久的历史,独具一格的古老民居院落、街巷格局和精致的建筑雕刻艺术,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一行20人曾3次到古镇考察。古镇也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虽说老房子这两年被拆得有点快,但属于晋宁县第一批登记文物的民居都还保留着。比如,上东街36号民居,挂着张学洲中医骨伤科诊所,属于百年老房子了。现在的主人不在,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她说这个老房子大概是20多年前买的。虽然里面的建筑基本未动,但外形被刷上了一层绿颜色,在整条街上显得有些突兀。

  今天,我们还是能在那些标有登记文物的民居上看到这些抬梁穿透式屋架、重檐歇山式组合、雕花格子门窗、刻龙饰凤、花木浮雕,精致而富于变化。

  位于官井街的关圣宫,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武庙,清雍正年间重建,毁于咸同兵燹,光绪年间重建后,改称关岳庙,现存殿宇一座,1999年修复后称关圣宫。关圣宫是晋城古镇中心体量较大、装饰精美、保存完整的清代传统建筑风貌的官式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时,关圣宫是一间茶室,老人们每天可以在这里喝茶聊天。73岁的雷富春,家住官井街,已经在关圣宫周围生活了57年。在他的记忆里,原来家家都是老房子。

  “老建筑、老屋不要再动、再拆,不要再建仿古建筑,一定要尊重原有古代城镇布局。”这是庄国祥的观点。67岁村民可存荣还住在自家老房子里,对老房子深怀感情。“我们是希望老房子保留下来的,前年村里组织代表去丽江参观古城,一共去了60多个人。”可存荣记得,大家当时很兴奋,都希望房子万一倒了,即便重建也要按老房子建。

  民居寻访过程中,保存比较好的是东方庙街李氏民居。

  据了解,此民居建于民国时期,占地面积193平方米,坐东向西,为三坊一照壁式,但有所变化。正房及左右耳房为二层三间楼房,内侧带回廊;西部照壁处现存有云南文史大家方树梅先生撰、李焕文书的两根石刻方柱。

  辉煌的建筑史

  晋城,作为古滇国的都邑,筑城历史也相当悠久。可考的晋城最早的建筑史,我们可追溯到晋代的阳城堡。阳城堡因为一个叫李秀的女英雄而为人所知。

  李秀,约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生于今四川广汉,很小就随父亲李毅来到云南。父亲在抵御外敌时病死,年仅15岁的李秀被推举为首领。后成为云南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将军。

  当年,她坚守的阳城堡,规模究竟有多大,已无从考证。可以推测,阳城堡大概就是晋城最早的城市雏形。

  《晋宁州志》对晋城城建格局的记载,传说当时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周围七里,为当时的地方长官隋刺史梁毗所建,有“三山九门十二衢”之说。不过,晋城这个时候还只是一座土城。因为直到明代早期,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有关晋城是一座土城的相关记录:明朝成化22年,知州熊宏重筑土城……

  据了解,晋城城墙从原始的土筑到使用烧制过的砖作为建筑材料,还是在明万历年间的事。至于在城门之上建有城楼,那就更晚了,那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晋城前一年,即崇祯丁丑年(1637年)的事。当时的晋宁知州是唐万龄。唐万龄,直隶赣县人,在晋城做了好几年的知州,他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原有的4座城门加盖了城楼,并分别题写楼名:东门海曙,西门望鹤,南楼控江,北楼海宴。

  第二年(1638年),徐霞客到了晋宁后,唐万龄款待了徐霞客,将其留住在府中。可惜的是,唐万龄建造的4座城楼早已毁于战火。清代的晋城,街道、城门一如明代,几乎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

  乾隆二十年,晋城才有了一个大的改变,当时的知州朱阳重修晋城,每楼各建大厦三楹,加题匾额。

  这次扩建后的晋城,大概是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不仅仅是城门有楼,4座城楼上还加盖了三楹大厦,堪称气势雄阔,巍峨壮观。遗憾的是,史料上没有专门对建成后的晋城作相关描述。

  周忠全说,晋城镇现在已经纳入《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20)》,以指导晋城古镇的保护与建设,提供其保护整治的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在昆明市规划局、晋宁县人民政府的共同组织下,编制了《晋城古镇保护规划与紫线划定方案》。“该规划系统研究了晋城古镇的建筑特点及形式,影响古镇保护的因素等,提出如何保护晋城古镇的空间形态、建筑群体环境、地方历史建筑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

本报记者谭江华文 刘筱庆实习生林丽丽摄

  (本文参考文献《古滇王国上的小镇》,特别感谢昆明本土学者庄国祥的采访支持)

  记者眼

愿历史文化街区熠熠生辉

  一座历史名城,即使是一些残垣断壁,也镌刻着一个城市发展的记忆,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两千多年前,晋城周边的滇池地区,活跃着一个古老的青铜王国——古滇国。晋城,是古滇国青铜文化、也是云南青铜文化时代的中心。1956年12月28日,滇王金印的出土,标志着与古滇国相伴的、云南久远的青铜传奇开始苏醒。

  明清两代,全国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一共录取文进士51624人,参加会考的云南举子,共有950人考取进士。其中,晋宁州占36人,在全省排名第6位。晋宁也成为滇中地区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州县之一。

  之后,晋城不但出现了如唐氏、李氏、段氏、苏氏、张氏等显赫的科举仕宦显族,诗书风雅也为历朝历代之最。

  也许,这就是晋城的魅力所在:古老而富有文化生机。本土学者庄国祥说文庙最能作为其魅力的证明。晋城人文盛极一时,跟地方上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文庙和书院的设立居功至伟。可惜,文庙早已不见踪迹。

  我们的想象中,当年的晋城文庙,定是人文鼎盛,不仅是它的规模建制非常宏大,而且它给人的印象古色古香、雕梁画栋。

  所幸,如今晋城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它已经有了一个好的规划。从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越是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政府和民众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为重视。但愿以往那些历史文化街区过度商业化、历史建筑遭拆迁损毁、原住居民基本外迁的现象,不会在晋城镇上、下西街出现。

  本报记者谭江华

  

古滇王都 昆明晋宁晋城

作者:庄国祥

  滇池东南岸边、三面环山、一面邻湖、离昆明城区30多公里的晋宁晋城,保存得较完整。大堡、大坝、龙江等几条源于山中的小河、流淌着过晋城镇和周边的村庄汇入滇池。这里是郑和故里,云南与昆明现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城。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云南省对晋宁晋城旁石寨山发现的古墓地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滇王之印”和无数的青铜器、出土的这些青铜器震惊了世界。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有兵器类的斧、钺、剑、矛、戈、凿、棒等。有礼器、乐器类的贮贝器、铜鼓、葫芦丝、案等。其中有些贮贝器顶部的盖子铸造了各种肉容丰富的形象,呈现出大量古滇人生活的场景。使古滇人的生活又重新走到了我们面前、他们狩猎、衣、食、住、行、祭祀、战争、各种各样的生活细节。经过5次考古发掘证实,晋城是2000多年前古滇的中心、王都。“滇王之印”和无数青铜是在晋宁晋城旁石寨山古墓地出土。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滇、它的王都经过考古发掘确定了下来、两汉时、晋城名滇池县、先后作为汉益州郡、晋宁郡治所。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在这里建阳城堡、元朝初期置晋宁州、明、清时仍称晋宁州。(辖呈贡、昆阳县。云连昆阳雨、花发呈贡春。)1913年改为晋宁县、20世纪50年代末晋宁县与昆阳县合并、仍称晋宁县、县治移到昆阳城、原晋宁县城改为晋城镇。

  晋城镇从古滇王都、南诏大理国、到元、明、清时晋城镇都是云南和昆明的重要政治、交通枢纽。特别是元代开通了滇池航运之后晋城和昆明城区联系就一直很方便。多民族人民生活在这里,文化一直在晋城传承、古城保留着原来的城镇布局、大量的古建筑、老房屋、小河、古井、纵横交叉的多条特色老街区。

  

  古城边有文庙、会馆、祠堂、庙宇、古代官府旧址。其中的文庙、古代官府旧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晋城还有始建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盘龙寺等几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的周围是古村,古村内有水塘取水用,古村外有古道原来通往昆明、玉溪。城镇、村庄外的后边山上有各个时代的古建筑、古道、石雕、大墓、众多古迹群、留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古城前边是滇池、每年晋城人都在滇池内捕鱼、在以前有船来往于昆明城间。昆明晋宁晋城镇一座山水环绕的古代城市、美丽古老、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藏。

  

  

  晋城的老滇味卤猪肘、卤鸭几百年来味道从未变过、好吃。传统书画、花灯、滇戏、中医药铺、昆明民俗、剃头铺、老茶馆、榨油作坊、铁器铺、修鞋摊等传统手工艺一直传承至今天。到晋城你就向回到了很多前以前、滇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汉文化在晋城融合。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找回历史记忆、亲近大地、保持着传统风俗与信仰的地方。晋城是滇池东南岸边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城、近期在晋城后边山上又发现了古滇人生活居住遗迹、我推荐大家去看看。

  

  投稿合作QQ:2806722877 电话:15368062388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