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sandy

  ------来到紫砂小镇,几乎家家和紫砂有关系,小区里楼上楼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制壶工作室的招牌。

  做壶先制泥,我走进紫砂泥料厂,看到最原始的紫砂材料,最初的泥料并不是"泥",应该是石,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日晒风化,粉碎,过筛,不同颜色的泥互相勾兑如画画时油画的调色一样,和水调出泥料的颜色,再经过真空压缩令颗粒更紧密,最后包装成标准重量,方便保存,出售中计量。

  紫砂常见的泥料有,紫茄,紫泥,清水,段泥,朱泥,红泥,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後呈现出紫,红,黑,黄,棕色,在不同温度和烧制时间厂短影响颜色的深浅,不同泥料相互不同比例的勾兑又在每个基本颜色上产生偏紫,偏黄等差异,而紫砂中的墨绿,蓝绿则不是天然色了。

  有一种壶随着使用颜色靓丽偏红的泥料叫大红袍,其实是红泥的一种。紫砂壶的器型着是太多,多到我无法叫出所有看到壶的名字。好在表哥的师娘一一解释,但没带纸笔的我表示完全记不住,没办法复述出来。

  这些图里,哪些是80年代前的料我已经无法判定。只记得,80年代以前的泥料很贵!

  我问起开壶的正确方法,师傅,姑父,表哥对于网上五花八门的开壶法嗤之以鼻,特别是什么豆腐煮了甘蔗煮,甘蔗煮了米汤煮,那样复杂的做法就一个原因,掩盖壶本身的异味——胶水,颜料等。

  最简单的开壶,就是养壶巾擦干净烧制时为防壶盖和壶口粘住撒在上面的云母粉,清水洗---开水洗壶表情----茶洗壶表---开水到入壶里后茶水洗壶表---茶水洗壶里,每洗一次有养壶布擦一次,这几步做下来,真正的紫砂壶已初显光泽,与刚出炉时已明显不同。

  下午还去看了紫砂花盆,这些花盆做一个大概需要20天左右,主要是制作盆景,名字也好好听,腰圆,六方束口,凹魁, 锦囊木瓜,价格也不是寻常百姓可以轻易接纳的。

  一个紫砂壶从泥块到壶要经历很多工序,先打泥条,做底,壶身是一点一点拍出来的,然后是壶嘴壶盖,每道工序中间要自然晾晾,不然泥太软会塌,最后风干烧制,而且不是一次烧制,最后还要经过几道工序才算真正完成。我想自己做几个茶杯,可是时间太短,泥胚都做不好。

  以前以为这个紫砂杯梨开片的是瓷器,现在才知道,原来是里面上了釉,釉和紫砂的热胀冷缩比例不同造成开片,而新杯是看不见开片的,随着第一次茶水的注入开片就正式显示出来了。

  这次学到看到很多与紫砂壶有关的知识,谢谢蒋彩萍老师夫妻的耐心讲解!真是不虚此行!

  民艺工坊掌柜:魏荣淋,微信625676607,世代以茶为业,致力于政和白茶传统工艺的研究与坚守